算了毁灭吧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
真是满满的无力感。
别人是坐山观虎斗,他们是坐山被虎斗......
如果魏豹等人知道后世的一句话,大概也会跟着说:“算了,毁灭吧!”
不过就算他们不知道,现在也是类似的心情。
在天幕口中,他们就是给别人搭台唱戏用的!着实令人升不起半分振奋的心情。
但有一说一,听天幕说的这些,他们对那项羽还能“服”一点,对这刘邦,啧,这刘邦靠的不全是别人吗,实在是服不起来。
就算天幕有说过这刘邦在某些方面还算有可取之处,那也服不起来。
而且话说回来,这两人在天幕口中再如何又怎么样,以现在的情况来看,怕不是就只能这样了。
毕竟可还有咸阳那位压着呢......
不过继续听下去,于他们也是有利。
这能让他们更清楚最终将投身于哪个阵营中去——
【公元前205年六月,刘邦率部退到荥阳,一路收集败兵,并派韩信及灌婴等在京索之战中击败了楚追兵,得以喘息,稳住了阵脚,遂重整军队,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。】
【7月的时候,章邯终于兵败自杀,刘邦完全解除了后顾之忧,且在逃往荥阳前便派人说服英布反楚,联络彭越扰楚后方,同时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,除此之外,策反英布后,英布也在南方西楚腹地牵制项羽,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。】
【这期间还发生了很多事,比如同年冬,项羽发动反攻,围困荥阳,形势十分危急。
刘邦为摆脱战场上的不利形势,在荥阳向项羽请和,范增则主张乘势将其消灭,急围荥阳,结果刘邦用谋士陈平之计,实施反间,使项羽怀疑范增,不用其谋,迫使范增怒而归乡,愤然离去,结果途中发背疽而死。】
【这反间计其实也没多大水准,但恰好就利用了项羽多疑敏感且自大的性格——
即在项羽派使者前来的时候,刘邦叫人准备了丰盛筵席,然后捧着佳肴正要进献,结果细看使者,故意假装惊讶的开口,说他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,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,随即便更换了佳肴,改以粗食供项羽的使者吃。】
【这使者回来之后便报告项羽,于是项羽就怀疑范增与汉有私情,渐渐夺去了范增的权柄。】
多疑,敏感,自大。
项梁真的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。
在天幕口中,这唯一的一个智囊担当,竟然也......?!
若是他那时候还活着,怕是也要气死过去吧!
项羽张了张嘴。
项梁看一眼:“你别说话。”
项羽:“”
他有些幽怨的看了自己叔父一眼。
现在项羽的反应比先前多少要“平静”一些。
毕竟也是被天幕“说”了许久,再加上自己的叔父,他的心理怎么也经历了一番打击历练。
虽然服不服气另说,但显然项羽变得沉默了许多。
因为他说再多,也改变不了天幕说的那些话。
项羽不由得攥了攥拳头,心想既然说不过,那就看他行动。
总之他和魏豹那些人的想法差不多,就算天幕说得再多,也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,不想也不愿意,反倒是天幕说的那个韩信,引起了项羽更大的兴趣,毕竟在战力这一块上,可是天幕唯一夸他的地方,结果现在又有另一个人出现了。
这人就这么厉害?
【还有我们熟知的“背水一战”的故事,就发生在韩信破赵灭代这里,这一战,被称为我国战争史上巧妙运用“奇正”原理而取胜的典范之一,而韩信能够背水列阵去破敌,也正是他活学兵法,超常用兵的结果。】
【简单概括一下就是,韩信和张耳只统兵几万,打算往东经过井陉进攻赵国,要对上赵王赵歇和陈馀的共计二十万大军。】
【赵王歇和陈馀那边有个谋士叫李左车,认为汉军千里匮粮,士卒饥疲,且井陉谷窄沟长,车马不能并行,宜守不宜攻,只要严守,就可以万无一失,于是,他向主帅陈馀陈述其利害,并自请带兵三万,从间道出其后,断绝汉军粮草。】
【但陈馀却不以为然,并且不准备严守井陉,还要坚决主战。】
【所以有时候,历史就是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选择下,演变出让人意想不到又情理之中的变故和发展。
——韩信派人暗中探听,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,简直高兴极了,随即大胆引兵前来,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,还半夜选了两千轻骑兵,人持一面红旗,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,窥视赵军,并且告诫将士,若是赵军见我军出击,一定倾巢而出,而这两千轻骑兵就要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,拔掉赵国旗帜,然后插上汉军红旗。】
【关键点一,是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采纳,否则韩信不敢引兵进井陉道,两军恐会进入长期对峙之中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