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网 > 其他类型 > 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[历史直播] >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31)

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31)(1 / 2)

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31)

这一部分,算是让帝王们厘清了,清朝社会中的部分矛盾。

看欧罗巴那边,那么多艘船只下海,有一种蓬勃昂扬的气势,再看清朝这边,总感觉死气沉沉的,每个人的脸上,都写满了生活的困苦,一副为了生活而麻木求生的状态,对比起来也过于鲜明了。

嬴政目光幽深了起来,语气沉沉道:“确实是内忧外患了,而且内忧是重过外患的。”

嬴政不知道什么资本主义,什么资本扩张之类的,但是他很懂,一个势力或者一些势力强大了起来后,一定要向外扩张的。而欧罗巴就处于那样一种必须往外寻求道路的阶段。

而反观大清内部,朝廷已经腐朽不堪,人民生活困苦,也是要寻求新的活路的。

刘彻有些不想看这种敌强我弱的强烈对比,微微垂下了眼睛。

天幕没讲过清朝的军事,只笼统提过八旗之类的,在这种腐朽的统治之下,军队会有多废,会有多拉胯,刘彻也想象得到。

李治带着点不屑轻轻啧了一声,道:“这清朝,与我大唐的作风是完全相反的啊!”

李世民实行开放的国策,先将周围一圈打服了,然后定下了开放包容的政策,不仅欢迎周边各国,与大唐前来贸易,也非常欢迎远道而来的波斯大食等地的商人。

有李世民的开明政策对比着,李治更能感受到那封闭落后的闭关政策,毒性有多大。

李世民略点了点头,摸了摸胡子道:“这大概,也是后人会怀念大唐盛世的原因之一吧。”

天幕说过,大唐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,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巅峰,以前李世民感触没有那么深刻,如今看到清朝因闭关锁国而变得沉郁落后,他突然明白,或许也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对比,才让后人理解了,一个开放开明的国家,是多么难得,是有多强的底气和能力,才能做到吸引世界万邦到来。

李治略歪着头想了想,道:“因为有父皇这样的圣明贤君,才能创造出令千年后的后人,也向往的盛世吧。”

李世民鼓励他道:“相信以后你会做得更好的。”

李治抿了抿嘴,他自己可没那个信心啊,毕竟他父皇是被称作“千古一帝”的帝王呢。

赵德昭对赵匡胤道:“这样的情形,这样的王朝,就算是没有外来的人,普通人也会造反吧?”

赵匡胤道:“对于普通百姓发动暴乱的事,后人叫起义,安禄山那样的才叫造反和叛乱。当然你也说得对,这么下去,就算是没有外人来打,也保不齐会出什么陈胜吴广,或者是黄巢之类的人物。”

赵德昭沉吟了一会儿,道:“这就是满清皇帝,一直要搞文字狱的原因吧?防的就是这种事。”

赵匡胤笑了:“所以才觉得这种法子没必要,人被逼到了绝境,都会想要豁出去拼一把,反正等着也是等死,拼一把可能还能活呢!昭儿,书上的道理固然重要,但这人心人性,你一样也要学。”

“父皇,我省的的。”赵德昭回他道。

人性是什么呢,在求生这种基础问题面前,它是动物本性;在利益道德面前,就是礼义廉耻的修习水平了。

“父皇,这一些教训,咱们也得吸取一下吧?”朱棣问朱元璋。

海禁政策是从洪武年开始的,而且明朝后面有些皇帝也会实行闭关锁国,这可对大明没什么好处。而且天幕早已经指明了方向,大明必须出海,必须提前抢占海洋优势,才能创造出大唐以后的第二个巅峰。

朱元璋的脸有些发麻,每次提到闭关锁国,他都不太自在,在看到清朝滥用这个政策,他更加坐立难安。还真是好的不学尽学坏,大明好的地方不见他们学,学这些糟粕倒是挺快。

朱棣这么问了,朱元璋咬咬牙,跺跺脚说:“记!都记下来!咱们大明万不可这么干!”

“好的,父皇!”

朱元璋微微叹气:“弄宋史的事的时候,你也别忘了找人弄弄唐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