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花下鬼刘骜(34)(1 / 2)

牡丹花下鬼刘骜(34)

对于皇帝的“杀人不眨眼”,许多人都有些震惊,毕竟汉逐渐以儒学为主要思想了,而儒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,就是“仁”,在皇帝身上就是要实施仁政,如今皇帝这杀人的干脆利落,倒像是法家的做派啊!

但转头看看皇帝实行的新政,看看因为新的丁税政策,半年来多出的人口,不由得陷入了沉默。皇帝这是迷之“仁政”啊。

新的税制,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,甚至好不容易安稳的朝廷,也开始有些人心浮动了。虽然朝廷的官员,已经被刘彻大换血,但避免不了各氏族大家还有不少人扎根在这朝堂中。

就在刘彻天天被那些人嘤嘤嗡嗡吵得头疼的时候,王莽的赞颂赋又送到了长安。

大约是为了复兴乡学这事儿,王莽这半年来钻研了不少古籍文书,这写赋的功底也提升了不少,一片称颂皇帝与新税法的赋,写得文采飞扬的。重点是,王莽因人在乡间,见识了许多比长安贫苦百姓还要凄惨的农民,所以他描绘的画面,十分具有写实感。

刘彻直接让负责文书的小黄门,在朝堂上给众臣们诵读了王莽的这篇赋。

赋中描写的百姓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、面黄肌瘦,老者自戕、幼子夭折之类的事儿,让朝堂上的许多人,久久都回不过神来。

刘彻沉声道:“诸卿现在可知,大汉的百姓,如今还过着什么样的日子?还在如何苦苦挣扎?天灾已然是加诸到大汉百姓身上的苦难,作为朝廷,难道还要雪上加霜么?”

刘彻锐利的眼神,扫过在场的每一个臣子,大臣们都死死地低着头,不敢直视皇帝的眼睛。可即便如此,他们依旧觉得皇帝的眼神,像是利箭一般,能直接洞穿每一个人的心,能把他们每个人心底里那些污糟的、自私的、丑陋的隐秘想法,看得一清二楚。

终于将朝臣们那些叽叽歪歪的声音压了下去,刘彻狠狠地出口气,并且在心中给王莽记了一功。

从王莽此次行赋的措辞中,可以看出,他不仅是才学上有长进了,心智上也长进了一些,他确实是看到了最为真切、最为深刻的苦难,所以他的赋,写得格外能触动人。

不用刘彻安排,就有喜欢此等才学的人,将王莽的赋传抄了出去,在这传颂中,许多人也感受到了,他们想象不出来的苦难与贫穷。

刘彻站在高台上,听着诵读的热潮,如何令太学学子们如痴如醉地拜读,如何让更多人,表示支持皇帝的新税制……

刘彻听罢,暗暗点头,王莽的这篇赋,让他想起了天幕讲唐朝时,那深沉的声音,极为有韵律地诵读的《石壕吏》。

当时天幕说,每一个皇帝,都应该好好读一读《三吏》《三别》,刘彻此时却感觉到,不仅仅是皇帝,是每一个上层的人,都应该读那种书写描述贫苦百姓的文字,因为这世上,有太多人像王莽一样,从未真正直面过苦难,更没有经历过苦难,所以他们狭窄的眼界里,只有自己的那几分利,只想着将好处都捞到自己怀里,从未想过他们一人、一家,需要坐在多少贫苦百姓的头上,才能享受那般奢华富贵的生活。

如今,大汉有了自己的《石壕吏》,也算是一件幸事,是该当做时时警醒的提示了。

王政君捧着王莽那篇赋,读了好多次。听说皇帝让人当着所有朝臣的面,诵读了这篇赋,王政君就要笑出声,她没想到,侄子王莽哪怕是离开了长安,也能在长安城中,掀起这么大的波澜。

宫女低声道:“这篇赋,确实写的极好,奴婢读来,也好想亲眼见着了那些可怜人,还有那饿的哇哇直哭的孩子……”

王政君顿时眉头一皱,心中也差了:“当然写得好,若是写的不好,皇帝不会让人直接在朝堂上读的。”

宫女抿了抿嘴,她说这话,是因为她察觉到了皇帝的意思,皇帝让人抄送了这份来给太后,不是让她欣赏王莽的文采的,也不是让她为了王莽如今的声势而沾沾自喜的,而是想让她也读一读赋,了解一下穷苦百姓的情况。

宫女心中默默叹息,以她对太后的了解,就觉得太后根本不会想到这一层,不会在意到那一层去。

果然王政君还叽叽咕咕道:“我又不是没为他们做过什么了,我都跟着陛下清减了多少衣食,你又不是不知道。”

宫女低头,罢了,太后一直是这样的,皇帝也大约是看穿了这点,所以完全不听她的了。

偏殿里,班婕妤也捧着那篇赋在细细品读。

她与王政君不同,她不仅能读出文字里,那些穷苦百姓的痛苦,还能看出王莽的同情与怜悯。

一口气读了好几遍后,班婕妤才道:“这篇赋,与王莽先前的文章,是完全不同的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