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花下鬼刘骜(38)
刘彻皱眉:“他才去了小半年,还未做出什么成绩来,为何要将他召回来?”
王政君觉得皇帝是在装傻,语气更加不善了:“他是你表弟!你表弟回来,需要什么功绩?你莫不是对那些贫家子弟上了心了,就连你表弟都丢一边去了?”
王政君着急的是,朝中年轻的官员越来越多,而且王氏和她来往时,也提过几嘴,在皇帝的有意推动下,王氏一族,在朝中越来越没地位,也越来越没存在感了。
王政君想起这个事,就觉得心里着急上火得很。
刘彻并没有直接回答王政君的问题,而是反问道:“太后的意思,是想要插手朝中的人事任用吗?”
王政君立马哽住,虽然大汉并没有明文规定“后宫不得干政”,可如今皇帝正值壮年,也不需要太后在旁边指手画脚。更何况,王政君也不是什么胆大聪明的人,皇帝用朝中规矩一压,她便自己先慌了神。
早就看出王政君是个支棱不起来的了。
刘彻往后一歪,道:“太后若是没有其他的事,便先回长信宫去吧。至于王表弟的事,朕心中有数,王表弟心中亦有数。若太后不放心,可自行修书问王表弟便是。朕一早便出宫转了一圈,才忙完许多事,要歇会儿了。”
皇帝这一次性说了不少话,可是字字句句都是在赶人。
王政君被气得脸发红,却一点办法都没有,在皇帝这儿,她是越来越不得脸了。
这个事儿,王政君早就感受到了,身边的宫女说,是从天幕出现后,皇帝的态度就变了的。王政君认为,皇帝是听了天幕的谗言,所以与自己疏远了。
可是天幕的事,查来查去,一点头绪都没有,她在这宫里查,王氏在宫外查,愣是一点线索都查不到,反而冤枉了不少人,皇帝发现后大发了一通脾气,王政君和王氏才收敛了许多。
王政君十分魔怔的事情是,天幕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搞得鬼。
王政君在皇帝这儿没讨到好,但是回去后,她却十分听皇帝的,给王莽写了信,问他回长安的事,要如何安排。
结果王莽在信中写的,与皇帝说的一般无二,他还不想回长安,在外面虽然吃了不少苦头,却也长了许多见识,令他不断地反思和更新自己的想法,不断追索心中想要的答案。如今还未能完成心愿,所以他不想回长安。
王莽的信,自然让王政君气了个倒仰,结果还真病倒了。
刘彻去看了两回,每次都让太后好生休养。
对于王政君病倒,刘彻却是一点都不担心,毕竟天幕说了,她活了老长时间呢,一直到王莽篡位都还在,可还有好几十年的活头。
史官老老实实记下了,皇帝对太后没好脸色的事,刘彻也不在意。
改造犁的事儿,比造纸术花费的时间长久一些,刘彻虽然常劝自己要耐心一些,可是还是忍不住隔三差五问问进度。
工匠们在皇帝那锲而不舍地追问下,被逼得想了上百种方案,不断试错改进,终于在几个月后,造出了一款新式的犁,和唐朝才出现的曲辕犁已经很接近了。
刘彻拿到新的犁,立马就命人扛着下了地,他自己先上手试了试。
工匠们看着皇帝不顾身份,直接上手犁地,都吃了一惊,难怪皇帝说起这东西时,十分熟悉的样子,原来皇帝自己用过!
刘彻没有心情去在意工匠们的意外,他全心感受着这个新的犁,想看看这个犁到底改进了多少,会不会还有别的问题。
刘彻一口气犁了一小块地,看着刘彻额头上冒出的汗,工匠们都紧张了起来,是不是犁不够好用,所以皇帝才累出一身汗的?
侍者们都忙递上了水和帕子,刘彻歇了会儿,才跟工匠们说起了自己的使用感受。
“比原先用过的犁要轻便了一些,省力了不少,你们做的不错!”刘彻难得露出笑容。
工匠们紧绷的神经,这才松了一下,突然感觉到,自己的背上也湿了,顿时有些哭笑不得。
皇帝毕竟凶名在外,好几次都杀人不眨眼的,被皇帝毫不留情杀掉的,甚至还有贵族,他们只是小小的手艺匠人,确实承受不住皇帝的怒火。
“不过……”刘彻又继续道:“你们还得继续尝试做新的犁,要做出更省力更省钱的,就像造纸的匠人们一样,要继续试试看,犁有没有更好的样式。”
“是,陛下。”
这次的犁,在刘彻这儿算勉强过关,很快户部就接到了推广这个犁的新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