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级反转李隆基(17)(1 / 2)

两级反转李隆基(17)

玄烨熟知大唐这段历史,因为他在养太子时,就时常引以为戒,希望能与太子培养出父子之情来,对太子十分宠幸呢纵容。

所以玄烨有些想不通,自己明明对太子极好,甚至有些像朱元璋那般溺爱太子了,为何自己的太子,还是变成了那般疯魔的样子?

最后一腔悲伤与愤懑,都化作了一声叹息,太子之事,已经是玄烨心头解不开的心结了。

就在这时,玄烨心中突然升起了当初和赵匡胤一样的渴望,希望天幕能讲一讲大清,玄烨很希望天幕帮他分析分析,为何太子会变成这样,到底是他这个做父亲的错了,还真是底下人有有什么阴谋害了太子?

【在把太子李亨打压成“光杆太子”后,李林甫没有就此罢手,继续对与李亨交好的四镇节度使王忠嗣下手,先是将别人战败的原因,甩锅到王忠嗣身上,又指使走狗污蔑王忠嗣,说他准备拥兵勤王,举太子上位。这种没影的事儿,李隆基是不相信的,可是他仍旧夺了王忠嗣的兵权,把他贬去当了一个太守,估计是觉得,就算王忠嗣现在没这个想法,焉知他以后不会有?】

【即便是没有直接将王忠嗣杀头抄家,但也达到了李林甫的目的,那就是减少相位的竞争者。王忠嗣就是他忌惮的对象。除了王忠嗣,杨慎矜因为官越做越大,也被李林甫当成了暗中防备的假想敌,又挑拨人传播流言说,杨慎矜是隋炀帝杨广的玄孙,准备灭唐复隋,引得李隆基大怒之下,命三司会审杨慎矜;李林甫犹觉不够,还命人藏谶书,将杨慎矜的罪名坐实了,导致杨慎矜被抄家灭族。而咸宁太守赵奉章想要揭发李林甫的罪状,结果被李林甫先下手扣了妖言惑众的帽子杖毙。】

【就像赵构爱自己的皇爱到了骨子里一样,李林甫对自己的相位也是爱到了极致,不惜各种戕害忠良,恨不得满朝文武都屈居他之下,他自己永永远远做那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。而且,为了斩断别人由节度使升官为宰相的这条路,他跟李隆基提议用外族人来担任节度使。听到这里,大家或许就明白过来了,发动安史之乱、给大唐致命一击的安禄山,就是因为李林甫这条建议,才得以担任起了节度使一职。】

这一句话,令帝王们都齐齐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
节度使是什么,虽天幕没直接说,可从讲明朝时提到的藩镇割据,以及讲宋朝时,提到的宋太*祖对兵权的收拢,也猜得到这节度使就是管地方军权的。

将军权交到外族人手里,可不就是找死的一条路吗?

嬴政忍不住重重地哼了一声:“倒是看错了他了,还以为是个聪明的,不想竟会做出如此昏聩之举。”

刘彻更是气得狠狠拍案几:“兵权此等重要之事,连不可信的臣属都不能交付,更何况是予外族人?”

赵匡胤听到这里,也不由得掏了掏耳朵,大唐后面一百多年的中央羸弱,以及大唐灭亡以后,混乱的五代十国,属实让他有些心里阴阳,觉得兵权还是要自己紧紧握着才好。

赵德芳似乎是第一次知道这事,顿时瞪大了眼睛:“让安禄山当节度使,竟然是李林甫那个奸贼的意思?!”

赵德昭点头:“多读些史书,你便知道其中的情由了。传奇故事是不会与你说这般详细的。”

赵匡胤也点头道:“芳儿,让你多读书,便是让你明白,这世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,有些人说话说得极为好听,似乎处处为你着想,实际上是在为他自己做打算,李林甫便是这等人。你若是早些了解到,往后遇到了这等人,也能分辨一些,免得自己遭受祸患。”

赵德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

见赵德芳真的听进去了,赵德昭也松了口气,这个弟弟傻里傻气的,一直担心他被人利用或对付。

“太宗皇帝说的不错,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若不是李隆基一心只听李林甫这类小人的话,多听听旁的大臣的意见,能不知晓这里面的猫腻?只有李林甫权倾朝野了,导致李隆基闭目塞听,听不见旁人的意见,才会犯下这等错误。”

兵权何等重要,即便不是帝王,心中也会知道一二。李隆基竟然敢交给外族人,可见是昏聩到了何种程度。

赵德芳忙道:“我以后定然不会这样,会多多听旁人的想法。”

赵德昭摇头:“不是叫你多听别人的想法,是要多自己想想,若是只会听旁人的意见,与木偶又有何异呢?”

说来说去,还是要他多读书。